主页 > 人工智能 > 襄阳主要产业?

襄阳主要产业?

一、襄阳主要产业?

一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襄阳是全国八大汽车城市之一,汽车产业是襄阳的第一大产业,总产值占到襄阳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乘用车、商用车、改装车、车桥、发动机等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主要企业有东风汽车股份、风神襄阳汽车、神龙汽车、海立美达汽车、东风康明斯发动机、东风德纳车桥、湖北三环车桥、东风专用车底盘、日发汽车零部件等。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襄阳是全国的产粮大市,是湖北首个粮食产量过百亿的城市,农产品加工业是襄阳的传统产业,也是襄阳的第二大工业产业。主要企业有襄阳鲁花公司、襄阳正大公司、襄大农牧集团、三杰粮油集团、襄阳乐峰粮油、湖北香园食品、燕京啤酒(襄阳)、湖北楚大鸭业、丰庆源粮油集团、石花酿酒股份等。

三是纺织服装产业。纺织产业是襄阳的传统产业。主要企业有际华三五四二、博拉经纬纤维、湖北金环新材料、湖北银城纺织、湖北银河纺织、湖北石花纺织、谷城富仕纺织、襄阳市泰明实业、襄阳天王服装、老河口高升纺织、枣阳万通棉纺、枣阳丝源纺纱、襄阳高杰纺织、利美纺织集团、宜城天舒纺织等。

四是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气装备、轴承模具等。主要企业有湖北中航精机、湖北江山重工、武钢集团襄阳重型装备、航宇救生装备、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襄阳国铁机电、新火炬科技、博亚精工、骆驼股份、襄阳轴承、三环锻造、大力电工、追日电气、万洲电气、科远机电、东昇机械、金耐特机械等。

五是化工和医药产业。主要企业有襄阳龙蟒钛业、南漳龙蟒磷制品、湖北东方化工、嘉施利(宜城)化肥、保康楚烽化工、湖北丰利化工、湖北尧治河化工、襄阳海螺新材料、湖北回天新材料、湖北天鹅涂料、中盐枣阳盐化、襄阳泽东化工、华中药业股份、葵花药业集团(襄阳)、湖北天药药业、湖北创力药业等。

六是电力、电子、建材、冶金和烟草产业。主要企业有华电襄阳发电、华新水泥(襄阳)、华新水泥襄阳襄城公司、葛洲坝老河口水泥、葛洲坝宜城水泥、立晋钢铁集团、美亚达集团、金兰首饰集团、襄阳卷烟厂等。这些企业都是襄阳的纳税大户。

二、襄阳的主要产业?

襄阳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畜牧业,工业,房地产等行业。具体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讲述: 综合概述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9.3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8%。

三、襄阳支柱产业?

先来说说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汽车产业,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一辆汽车少则几万,多则百万,而我国近几年汽车的产量和销量都在2000万辆以上,市场规模比手机还大,手机市场规模是万亿级别的,而汽车市场规模是十万亿级别的。

四、襄阳主要经济产业?

襄阳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畜牧业,工业,房地产等行业。具体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汽车产业也是近年崛起的新兴产业。

五、人工智能产业?

这是指的人工智能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它涵盖了人工智能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产业集群初步显现,一批创新活跃、特色鲜明的创新企业加速成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产业发展也面临核心基础技术薄弱、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

六、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第一,技术产业链体系正在形成。人工智能的产业链体系包括基础层(物联网、智能芯片、感知设备等)、技术层(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和应用层(人工智能在垂直行业的智能应用)。上海在这三个层面已经聚集和培育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产业集群的布局正在形成。上海既有一批有示范性、带头性的创新区域,比如浦东、徐汇、临港新片区等,又有其他百花齐放的创新园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格局。

第三,多层次的人才高地正在形成。上海的人工智能人才已超过20万,许多上海高校已经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专业。依托世界一流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上海正在形成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一片沃土。

第四,率先建设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发展也带来了安全、治理、社会伦理等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上海成立了专项的人工智能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构建上海倡议》,有序地开展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七、2021襄阳重大产业项目?

一、2021年襄阳市重点项目汇总

1、2021年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日前,襄阳市发改委印发了《襄阳市2021年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全市计划实施省市级重点项目144个,总投资243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487.9亿元。

144个重点项目中,省级重点项目29个,年度投资计划184.2亿元;市级重点项目115个,年度投资计划303.7亿元。这些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将不断强化襄阳产业支撑,完善产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让“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项目建设见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为襄阳“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144个省市级重点项目按建设性质分,续建项目86个,年度计划投资332.5亿元;新建项目58个,年度计划投资155.4亿元。按项目类型分,重大产业类项目85个,年度计划投资206.7亿元;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21个,年度计划投资115.3亿元;生态文明建设类项目4个,年度计划投资15亿元;社会民生保障类项目34个,年度计划投资150.9亿元。

2、襄阳四大重点城建项目集中开工

9月27日上午,襄阳市四大重点城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襄水入江口凤林古渡举行。市委书记马旭明出席活动,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致辞并宣布项目开工。

据了解,本次集中开工四大重点城建项目是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襄阳古城保护和利用项目、岘山城市中央公园项目、庞公滨江生态商务新区(EBD)项目。

(1)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

该项目包括襄水全域15公里水生态修复,在完善襄水防洪安全功能的基础上,将文化融于自然生态景观,重现襄水古水道记忆,为市民打造一条开放的城市河滨休闲廊道。

(2)襄阳古城保护和利用项目

该项目围绕3.35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域,系统挖掘古城的重要遗存、文化根脉,合理疏解人口,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并植入文创、科创等新经济、新业态,将古城区域打造成为襄阳历史文化核心区。

(3)岘山城市中央公园项目

该项目是以岘山、真武山、顺安山等南部一系列山体为基础打造的公园项目,总面积约77平方公里,将建设一个集生态保护、人文休闲、科普教育、文化创意、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森林公园。

(4)庞公滨江生态商务新区(EBD)项目

该项目总面积17.5平方公里,通过高起点招商引资,汇聚各产业总部经济,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品质滨江生态商务区。

襄阳市市长王太晖表示,山、水、洲、城是大自然赐予襄阳的宝贵财富。岘山中央城市公园、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古城功能疏解和历史文化挖掘、庞公滨江生态商务新区四大重点城建项目彰显着襄阳城市的“根、脉、魂”,承载着襄阳人民对“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向往和期盼。各级各部门、各参建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站位,把四大重点城建项目作为未来3-5年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四大重点城建项目深受广大市民关注,不仅是重大的城建工程,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市长王太晖要求,要坚持品质为先,始终把“优品质、高质量”放在首位,科学组织、精细施工、高效推进,全力打造“百年精品工程”“安全放心工程”。

八、人工智能产业标准?

1、大数据标准。规范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等过程涉及到的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等大数据相关支撑技术要素,包括大数据系统产品、数据共享开放、数据管理机制、数据治理等标准。

2、物联网标准。规范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感知和执行关键技术要素,为人工智能各类感知信息的采集、交互和互联互通提供支撑。包括智能感知设备标准、感知设备与人工智能平台的接口和互操作等智能网络接口、感知与执行一体化模型标准、多模态和态势感知标准等。

3、云计算标准。规范面向人工智能的云计算平台、资源及服务,为人工智能信息的存储、运算、共享提供支撑。包括虚拟和物理资源池化、调度,智能运算平台架构,智能运算资源定义和接口、应用服务部署等标准。

4、边缘计算标准。规范人工智能应用涉及的端计算设备、网络、数据与应用。包括数据传输接口协议、智能数据存储、端端协同、端云协同等标准。

5、智能传感器标准。规范高精度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等,为人工智能的硬件发展提供标准支撑,包括传感器接口、性能评定、试验方法等标准。

6、数据存储及传输设备标准。用于规范数据存储、传输设备相关技术、数据接口等。

九、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的融合产业有?

AI引领数字生活之外,在金融科技展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作为较为成熟的技术应用,所展示给观众的均是已在行业落地应用并取得卓越科技赋能成效的技术产品。

在建行“AI赋能产业”展区,通过北斗七星人工智能平台、龙眼通项目、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全球撮合家等展项的展示,突出了建行在智能业务场景应用、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助力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在疫后经济时期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十、人工智能产业分布规律?

《2021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3251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6425家。从企业数量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数量占全国80%以上,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四个城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超4800家,占全国企业数量约75%。其中企业数量最多为北京,其次是深圳、上海、杭州。

人工智能上中下游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基础层包括数据资源、软件资源、计算机平台;技术层涉及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等;应用层包括产品服务、行业应用。

基础层方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企业数量占比均在22%左右;技术层方面,北京企业数量占比最高,达到28.05%;应用层方面,上海企业数量占比略高于其他城市,占比达到6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