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工智能 > 白族文字失传原因?

白族文字失传原因?

一、白族文字失传原因?

1.白族及其语言

白族是中国的第十五大少数民族,从起源开始就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从明朝开始逐渐的汉化,但是他们仍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白语。白语是白族人民日常的主要交流工具。现在很多地方的白族人都是会双语的,即白语和汉语。而一些边远地区,白族同胞只懂白语,大多都不懂汉语。对于白族人来说,从古至今,白语和汉语一直都这么均衡的发展着,并没有很明显的吞并或者萎缩,那么由此来说,白语在以后不短的时间内应该还是白族同胞主要的交流工具。

2.白族的文字

白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白语,到南诏中后期,又通过增损汉字笔画域仿照汉字的造字法将汉字偏旁部首组合成字等办法,创造了"白文",用来书写本民族的语言。这种文字历史上又称为"僰文",为了和建国后创制的拼音白文相区别,又称"老白文"、"古白文"、"方块白文"或"汉字白文"。它是一种典型的汉字系文字。

由于南诏帝国和大理国一直以汉字为官方文字,没有刻意的对白文进行推广和发展,所以白文没有成为整个白族统一的通用民族文字,但是民间还是有很多人一直使用,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和统治阶级。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白文的使用范围也在日渐缩小。老一辈白族人所说的白语词汇、固定说法、歇后语、典故等,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文得到各界的重视,又创造了新的白文,或者叫拼音白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符号基础的拼音文字,采用拉丁字母,字母次序、名称、书写方法、读音都和汉语拼音方案大致相同,后来在剑川、大理推广的很好。

以此来看,白族的民族文字——白文,不仅存在,而且经历了两个阶段,老白文和新白文。

3.白文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来看,白文的推广力度还是不够的。

白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应该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而应该好好的被传承和发扬光大。

白族的年轻人更应该成为担当这个民族重任的主力军。

相关政府也应该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和推广白文,并且加大投入,增加相关师资力量等等。

二、苗族文字为什么失传?

苗族人有自己的母语苗语,苗语在语言分类上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系苗语支。苗族是跨国境民族,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

一、苗族的文字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说和苗族古歌里都说苗族有文字。但可惜的是已经失传,只是在部分地方发现石刻等保存古苗文,证明确实存在过古苗文。关于目前,因为苗族是跨国民族,各国的苗族发展不等,大多制定有拉丁化的现代苗文。

在苗族古文字失传的情况下,苗族文化依然在传承和发展,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传承文化和记载历史。

1、依据其他文字记载,比如在汉字古籍中保存有大量关于苗族的文化信息。

2、苗族分布在互相隔绝的一些山区,不同地区在长时间发展中,在古苗文失传后,再度发明了替代文字。如清朝《洞溪纤志》中说:“苗人有书,非鼎种,亦非蝌蚪,作者为谁,不可考也。”有的借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方块字形的苗文。有的用阿拉伯字母创造拼音文字。

3、苗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化,通过口传记述了苗族迁徙变化的发展历史。

二、苗族悠久的历史

黄河流域是汉族发源地,而长江流域发现的数万年千的古人类遗址被认为系苗族祖先,城头山遗址就被一些专家推断是刚刚形成的苗族所建立的第一个方国的都城。古越语称“稻田”为“na”,古越语“na”(稻田)也与苗语“nax”紧密相连。古朝鲜语和古日语的“稻”都沿用了苗语“稻”音“nax”,于是被一些专家认为苗族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长江流域是古越族和苗族的发源地。

苗族悠久历史几乎是跟汉族一样久远,汉族传说的黄帝大战蚩尤,蚩尤就被认为是苗族的祖先。也就是早在传说时候,苗族和汉族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但苗族朋友对于丑化蚩尤是非常反感的。按汉字史书记载,黄帝九战蚩尤均失败了,说明蚩尤代表的苗族非常强大,后黄帝求助九天玄女才取胜。这说明是黄帝用了什么无法明说的招法,估计的偷袭或是诈降等,就假说借助神力。

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历经6年多时间考证编写的《苗族通史》明确认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苗族人所建,楚国开国君主鬻熊就是苗族人,楚国的王室和主要居民是苗族人,楚国是苗族人建立的国家。

在汉文字古籍《战国策·魏策》中明确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三苗”即4000年前苗族之古称,证明楚地即苗族的祖居地。在商朝的时候,就发展起三苗帝国,也就是后来楚国的前身。

楚国的国名就是来源苗语“hsat”,在苗语里是褒义词,本义为“最”,用作国名则表示楚国是“最好”、“最强”的国家,与汉字作为贬义词“楚”所表达的荆棘蛮荒的意象完全不同。

李国栋,苗族。贵州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贵州苗学会的副主任。他写有论文《苗族后裔——项羽》,认为项羽是苗族人。项羽的“项”姓源于苗语“xongb”,“项”即“xongb”的音译汉字。现在苗族有很多人姓“项”,是苗族的一大姓氏。

秦灭了楚国后,苗族人一直在梦想恢复自己国度楚国,项羽就是复国的实践者。项羽的苗族与刘邦代表的华夏族,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与华夏族长期对抗的延续,具体就是古越族和苗族代表的南方稻作文化与汉族代表北方粟稷文化的冲突,是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的冲突。要论历史悠久,稻作文化的产生早于粟稷文化。“楚汉相争”意义深远,现在中国象棋还写有楚河汉界。

楚汉之战的最后结局,就是苗族代表项羽失败,苗族的势力范围被往南部挤压。而且楚汉之战几乎是决定民族命运的战争,自此苗族就失去了与中原封建王朝的抗衡力。

三、多灾多难的苗族历史

苗族之所以导致古老文字失传,是因为多次受到外边战争的打击。可以说苗族经历的多灾多难的历史,我们就择其要说一下。

中原说的所谓的五胡乱时期,就是华夏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被北方民族占据,汉族历史上的“衣冠南渡”就是晋朝离开汉族传统地盘黄河流域,而进入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历史上中原力量虽一直不敌北方民族,但自楚汉之争后,面对南方少数民族则占有绝对优势。

但秦灭楚和楚汉之争的最后失败,仅仅是灾难开始,他们开始还是往南部躲避,但晋朝中原人的到来,苗族自此被挤压到山区和更往南的地区。

明朝的时候,曾对苗族地区进行多次武力征伐,明朝对苗族生存空间压迫最大,所以苗族发动起义的也最多。比较大的起义就有:1426年(明宣德元年)湘黔一带旱荒严重、腊尔山苗族爆发起义。1431年(宣德六年)湖南筸子坪与贵州铜仁府平头司(今松桃县境)的苗族又联合起义,前后抗击明军12万之众,坚持斗争达8年之久。

我虽是满族人,但站在客观历史角度去说,清朝确实也对苗族进行残酷统治。影响最大的就是雍正的改土归流。大汉族主义并非一定是汉族,雍正的改土归流,对中央封建集权统治的是有益,同时让汉官汉族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中原王朝本来是不直接管理,不征税也不征劳役。当地的民族还是自己管理自己。但雍正开始打破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宁静,不再许可世袭的本民族完全自治,而是外派流官,让汉文化进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南方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受到打击。

雍正也意识到这点,所以发现一些汉族人与南方少数民族勾结抵制改土归流,雍正发明了一个词“汉奸”,说那些是背叛自己汉族利益的奸人。

四、近代东南亚的苗族势力

近代,苗族在东南亚国家的势力还是很大。最大的就属老挝的王宝(英文:Vang Pao,1931年12月8日,一说1929年12月8日-2011年1月6日),他是著名老挝苗族将军,人称苗族雄狮。他效忠的是老挝王国。当 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掌政权后,老挝部队和越南人民军发动大规模战争,王宝的部队失败后移居美国。他的部队一部分进入泰国,一部分留在老挝打游击,他跟缅甸的部分武装也有联系,所以他对泰国和老挝、缅甸等地的苗族都还有一定影响力。他在美国成立一些组织,他们目标是在东南亚苗族地区建立苗族国家。2010年12月26日王宝因罹患肺炎、并发心脏病住院。2011年1月6日过世。

三、白族文字失传是什么原因?

类似于“沐英焚书”之类事情,在汉族历史上也有过多次,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再比如“文革”时“破四旧”,但是文明还是传承了下去。

至于白语吸收汉语的语法和词汇,这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一门语言能不断发展变化,正是说明它具有生命力,而一直保持不变的语言,才有消亡的危险。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外来的新鲜事物、新知识、新概念这么多,没有外来语、新词汇的语言,是无法适应时代潮流的。汉语普通话也吸收了很多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北京话吸收满语)、西方语言的词汇。日语的外来词汇够多吧?80%以上都是汉源词汇、西方词汇。但是这会导致日语灭亡吗?

所以,我们要摒弃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积极乐观接受文化的发展变化。

四、苗族的文字失传于哪个朝代?

苗族的文字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说和苗族古歌里都说苗族有文字。但可惜的是已经失传,只是在部分地方发现石刻等保存古苗文,证明确实存在过古苗文。关于目前,因为苗族是跨国民族,各国的苗族发展不等,大多制定有拉丁化的现代苗文。

在苗族古文字失传的情况下,苗族文化依然在传承和发展,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传承文化和记载历史。

1、依据其他文字记载,比如在汉字古籍中保存有大量关于苗族的文化信息。

2、苗族分布在互相隔绝的一些山区,不同地区在长时间发展中,在古苗文失传后,再度发明了替代文字。如清朝《洞溪纤志》中说:“苗人有书,非鼎种,亦非蝌蚪,作者为谁,不可考也。”有的借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方块字形的苗文。有的用阿拉伯字母创造拼音文字。

3、苗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化,通过口传记述了苗族迁徙变化的发展历史。

五、古埃及文字为什么会失传?

主要由于语言与文献的消失。 古埃及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进入“希腊化”时代,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古埃及语言文字受到的影响逐渐扩大。

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罗马征服埃及后,埃及古文献在罗马内战中大部被毁,拉丁语的推行更挤压了古埃及语的存在空间,尤其是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帝国官方宗教后,对古埃及语言文化影响重大的多神教受到压制。

529年查士丁尼皇帝关闭了所有多神教与世俗文化中心,古埃及文化更加式微。

644年埃及被新兴的阿拉伯势力征服,居民改用阿拉伯语言,改信伊斯兰教,古文献再次遭到毁坏,最终荡然无存。

语言与文献的消失,使得以语言与文献为载体的传统信仰与价值观念随之消失;伊斯兰教的确立更使得埃及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古埃及文明遗产所承载的信仰与价值观不复存在。

它在一千余年后为人所知,只是缘于一个偶然事件: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波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

六、失传的美食

失传的美食一直是受到人们瞩目的话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美味已经逐渐被遗忘并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和现代化的烹饪方式。然而,这些失传的美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传统,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保留。

蓝田豆腐

蓝田豆腐是陕西蓝田县的一道传统美食。它以豆腐为主要原料,搭配上当地的特色调料和配菜。这种豆腐口感细腻,入口即化,给人一种独特的风味体验。

制作蓝田豆腐的过程十分繁琐,需要选用上乘的豆子和特定的发酵技术。豆腐制作完成后,需要糯米泡软,再用特殊的手法将其填充到豆腐中,最后放入蒸锅蒸熟。这样制作出来的豆腐既饱满且具有弹性,更能体现出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红烧狮子头

红烧狮子头乃是江苏一道享誉中外的传统名菜,尤其在苏州地区备受推崇。狮子头形状酷似狮子头部,肉质细嫩,烹调方法丰富多样,无论蒸、煮还是红烧,都能展现出其诱人的香味。

制作红烧狮子头的关键在于选用上等的猪肉,切割后再搅拌上劲道十足的虾仁,并加入适量的调料如葱姜末,盐和胡椒粉。最后,将搅拌好的肉块捏成狮子头状,放入锅中慢慢煎炸,最后加入特制的酱汁,以强化颜色和提升口感。

草木耳炖鸽蛋

草木耳炖鸽蛋是一道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菜肴,主要流行于福建漳州一带。草木耳的滋补功效和鸽蛋的鲜嫩口感相得益彰,为这道菜品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制作草木耳炖鸽蛋的过程中,首先将鸽蛋煮熟,去壳备用。接着,将草木耳泡软,切成丝,并与适量的汤酱、盐和酱油混合。然后,将鸽蛋和草木耳丝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汤,用小火炖煮一段时间。这样可以保持原料的鲜嫩口感,并使汤汁更加浓郁。

苏式糕点

苏式糕点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糕饼之一,特别以苏州的糕点制作工艺和口味而著名。苏式糕点以糯米粉和豆沙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制作出色香甜,口感绵软的独特风味。

制作苏式糕点的过程需要选用上等的糯米粉,并搭配特制的馅料。糯米粉需要经过蒸煮,然后搅拌均匀,再搓成小球。馅料的制作则根据不同的口味有所不同,如豆沙、花生等。最后,将小球压扁成合适的形状,放入蒸锅中蒸熟即可。

失传的美食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不仅代表着传统的烹饪技艺,更是一种对历史和地域的纪念。我们应该尽力去探寻这些美食的制作工艺,并将其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失传的美味重新回到人们的餐桌上。

七、兰亭失传之谜?

作为我国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在整个中华文化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大书法家,但是他却没有一篇真迹流传下来,传世名作《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一直是个谜。

王羲之的书法真品《兰亭集序》的下落,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化悬案之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序》。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为至宝,命人摹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较好的摹本有唐冯承素双钩摹本,世称《神龙本兰亭》,因为是钩摹本,所以较能保持其本来面目。其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则多少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气韵,与原迹精神难免有差异。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移情自然的情形。

但是,就是这件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极品,其下落然扑朔迷离,让人再也无法目睹其真容。那么它到底哪里去了呢?

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所收录唐人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兰亭序》自写成之后,王羲之自己十分宝爱,遂决定将其传之子孙。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侄子王孝宾(法号慧欣)一起出家,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常居永欣寺阁上临写《兰亭序》,前后凡30年。毛笔笔头用坏就扔进大簏中,每个大簏的容量都在一石以上,居然装满了整整五大簏!智永曾书写真草二体《千字文》八百多本,分施于浙东地区的各个寺院,今天尚有墨迹原本传世。

据说二人刚刚落发为僧时,都住于会稽的嘉祥寺,嘉祥寺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的旧宅。后来,为了方便给王羲之扫墓,就移居到了永欣寺,并将王羲之的坟墓迁移到了山阴县西三十一里的兰渚山下。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因为智永、慧欣叔侄二人都落发为僧,就根据两人法号榜其寺为永欣寺。据何延之的记载,直到唐代,当年智永临书的阁楼还存在。

智永禅师临去世的时候,将《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不妙绝。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视,密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用来贮藏《兰亭序》,对《兰亭序》的宝重比之智永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代初年,唐太宗十分崇拜南朝士族文化,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他诏令天下,几乎访摹网罗了所有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只有《兰亭序》没有得到。不久,唐太宗得知《兰亭序》墨迹可能藏在辩才处,就下诏让辩才将《兰亭序》贡献出来。可辩才坚称没有,并说自己年轻时在侍候先师智永的时候确实见过《兰亭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当然不能硬抢只能智取,这便是 “萧翼赚《兰亭》”的故事。

那么,唐太宗死后,《兰亭序》真迹又到了哪里呢?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把昭陵盗了。盗墓者进入昭陵的地宫后,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内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这些宝物去向何方。

但在温韬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

另外宋代蔡挺记载:《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序》真迹消息便真的不知踪影,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八、丝绸是否失传?

65岁的周家明,经营着苏州城最后的手工织造坊。8位工人,16台织机,生产宋锦、漳缎,以及一些衍生产品。周家明身兼数职,绕线、修理、设计、买菜……都由他一人完成。他的织机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展示,他的衣料复制素纱禅衣,比原件还轻3克。

他恢复了四经绞罗的织造,这是中国传统丝织物的最高技艺,经纬呈绞链状缠绕,极尽细密。周家明因此成为苏州市非遗传承人。但随着奢华的手工丝绸市场几乎萎缩,织造坊难以为继。

这可能是苏州城最后的机杼声,四经绞罗,将如何传承下去?

九、汝窑失传了吗?

汝窑烧制时间短加上战乱,当时的窑工技艺已失传。

现代人的技术只能仿制汝窑的型,但是神韵就是仿制不了,这个跟每个时代的人审美观有关,再者现代人只讲究经济效益,用料不到位也有关系。

十、截拳道失传没有?

1. 可以肯定地说,截拳道并没有失传。截拳道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实践。2. 其原因在于,截拳道作为一种实用武术,旨在提高自我防卫和健身能力。无论是在职场、校园还是社交场合,截拳道都可以找到其应用。3. 截拳道作为一项运动也非常受欢迎,有大量的截拳道爱好者和参与者,它的教学机构和俱乐部遍布全球,也有许多比赛和比赛组织者。4. 虽然武术的形式可能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但截拳道作为一项全面的武术体系,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优秀武术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