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遣兴》翻译?
水槛遣心① 杜甫 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④,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⑤。 译文: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
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疑难点注释: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粗具规模。
水槛,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
②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
③无村句: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
赊:长,远。
④澄江句: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两句: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二、小池古诗翻译?
全文意思: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扩展资料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三、墨梅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在众多的古诗作品中,有一首备受赞誉和喜爱的诗集,《墨梅》。这是由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组诗作,其原文及翻译一直备受关注。
墨梅原文及翻译
下面是《墨梅》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翻译:
春天的归来,被风雨送来;冬天的离去,被飞雪迎接。纵使悬崖上已结满百丈厚冰,但梅花依然娇艳欲滴。梅花俏丽动人,却不与其他花争春,只是用自己的美丽向大地报告春天的到来。等待到山花盛开的时候,她在花丛中笑靥如花。
《墨梅》的意境
《墨梅》这组诗作以其独特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在诗中,王安石以墨梅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墨梅是春天的使者。当大地还被寒冬所覆盖时,悬崖上的冰已化尽,春天的气息通过风雨送到人们身边。这种对积极、阳光的态度让人感到温暖和鼓舞。
其次,墨梅的特殊生长环境也给人以启示。身处险峻的悬崖之上,寒冷和艰苦并存,但梅花依然能以她的美丽和坚韧征服这片严寒的土地,展现自己的特色和魅力。这种韧性和坚毅也承载了作者自身的人生哲学。
再者,墨梅作为一种独特的花卉,她与其他花朵不同。她不与其他花争春,不去争夺在大地上的位置和美丽,只是默默地展示自己的芬芳和美丽,向世人宣告春天的到来。这种恬静和淡泊使人们对梅花倍加喜爱和赞美。
最后,作者通过对山花的等待描绘了人生的美好期盼。当山花绽放时,梅花在花丛中笑靥如花,这也象征着当幸福来临时,作者将会快乐地迎接。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向往。
《墨梅》的艺术价值
《墨梅》这组诗作的艺术价值不容小觑。首先,王安石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远的思想和情感,这种简约的风格同样体现在他的政治改革中,使其作品更具有时代意义。
其次,王安石以墨梅为意象创作了这组诗作,墨梅的形象鲜明且深入人心。墨梅作为一种特殊的花卉,兼具傲雪和含苞待放的美丽,以及对春天来临的盼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再者,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让人深思。他通过墨梅的特点和品质寄托了自己对积极向上、韧性和恬静宁静生活的理解,使其作品具有普世价值。
总之,《墨梅》这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更引发了对生活、对自我的思考。它是中国文化中一束绚烂的文学之花,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传颂。
四、关于爱情的古诗翻译
关于爱情的古诗翻译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关于爱情的古诗更是深受人们喜爱。这些古诗用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忧伤。今天,我将为大家翻译一些脍炙人口的关于爱情的古诗,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古代诗人的才华与智慧。
1.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述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感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渗透着深深的爱意。
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细致入微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在翻译这首《静夜思》时,我选择将原诗的意境和节奏保留到最大程度,让读者感受到李白对故乡的思念和那静谧夜晚的美丽。
2.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这首词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多变和人心的脆弱。词中的“故人心易变”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曾经亲近的人无情离去的痛心。
翻译这首词时,我尽力保持原有的意境和押韵,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纳兰性德对爱情无奈的情感。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这种深情和忧伤。
3. 白居易《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以雄奇的气势和深沉的思念,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痴迷和对她的思恋之情。
翻译这首诗时,我选择运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尽力还原出原诗的浓烈感情和气势恢宏的场面。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首诗带来的美和哀愁。
4.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这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婉约的笔调和热烈的气氛,描绘了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繁华。
在翻译这首词时,我注重保持原词的意境和韵律感。力求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杨贵妃的婀娜风姿和让人怦然心动的美好时刻。希望读者在品味词中的优美之余,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深沉的哲思和悲壮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和对生命的追问。
在翻译这首词时,我力求保持原词的内涵和抒情意境。通过质朴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节奏,使读者能够由衷地感受到词人对时光流转的迷惘和对生命珍贵的思考。
结语
关于爱情的古诗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情感交流的精华所在。通过对这些古诗的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翻译古诗需要细腻的文字功底和对原诗细致入微的理解。只有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妥善传达,才能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并领略到其中的美妙。
希望通过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诗翻译,能够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古代诗人的心灵之作,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复杂。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智慧!
五、寒食古诗翻译?
《寒食》的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全诗原文:寒 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相关轶事:该诗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六、翻译《潼关》古诗?
原文: 《潼关》谭嗣同 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③,山入潼关④不解平。 注释: 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束〕拘束 ④〔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翻译:久远以来,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少年纵马奔上潼关古道,)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吹远。
眼见黄河奔腾流向广阔的原野,那气势好像嫌河床拘束太紧,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险峻,再也不懂得何谓平坦。
七、古诗贾生翻译?
作者:李商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注解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八、古诗《蝉》的翻译?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 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九、《缺题》古诗翻译?
缺题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首联,故人已经离开很久了,窗下古琴已许久没弹,早已经积满了灰尘,睹物思人,往日同游共赏,弹琴、吟诗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此时才发现故人离去的在心中在生活的留下的空白根本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人事的变迁而填补,那人还是心中不可或缺的唯一的知音人。古有伯牙摔琴谢知音,今作者也应知音离去而尘封心曲,无处诉衷肠,深藏于心的对友人的思念于典型的场景、质朴无华的语言中溢出,奠定全诗忧伤的感情基调。自然引出颔联: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对“一樽酒”往昔饮酒欢笑场景历历在目,而今故人已远,独留自己在故地黯然神伤,自己自斟自饮借酒浇愁,岂料独酌了无趣,愁浓酒难消,力不能斟酒,乃是心不堪其苦,把内心的沉郁悲凉写尽。触目皆伤心,寂寞如影随形,终于挨到天黑,又能否摆脱这份孤寂呢?颔联: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此时夜已深,人无眠,寒气透过稀疏的帘幕侵室,遥望见远处夜色中萤火点点,忽明忽暗,夜色静谧而幽阔;起身徘徊庭院,更深露重寒湿衣,“露重”可见诗人因相思所苦在庭院中久久站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凝神痴呆的形象。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望月怀远”是自古的母题。月色凄迷,不应有恨偏照无眠人。“单幕疏帘贫寂寞,凉风冷露秋萧索。”(白居易《秋晚》)“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张辑《疏帘淡月•秋思》)诗人精选物象营造了静谧、凄冷、幽阔的氛围,以景的清冷、幽寂来表达因故人不在身边的孤寂,感伤的心情和对故人难遣难寄的相思之情。尾联: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直抒胸臆,“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响,如万籁俱寂。天地间的一切物象和声响,都触动情思,此时内心的这份孤独苦闷渐积如山重,心灵似乎也不堪承受其重。结尾将 情感推向极致,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盈满天地间。 此诗扣住对“故人”的思念贯穿全篇,由白天睹物思人,触景伤怀,到夜色渐起,月色渐浓,由意识到故人已去到此恨难排,情何以堪,抒发的情感一层重一层。这首词情景交融,深切自然,看似平淡,实际上极为精炼,耐人回味将相思苦传神地勾画了出来。
十、古诗<<元日>>翻译谁有?
一、翻译: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二、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三、赏析:这首诗描写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诗歌从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入手,抓住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三件事,来表现春节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这三件事是燃放鞭炮、喜饮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这种通过描写典型特征来表现人们欢度新春的喜庆情景的写法,使诗句简练,笔墨节省,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也使所要表现的人们喜迎新春的热闹场面变得非常生动形象。这种欢乐气氛也与诗人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取得成功的欢快心情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