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宗法系统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
二、周邦彦的苏幕遮中否和浦读音问题
你还真说对了,否、浦现在念是不押韵的,它在宋朝才押韵,周邦彦就是宋人(宋以前的唐,宋以后的元也不押韵)。在唐代的音韵体系中,否[piu]属尤韵,浦[pho]属模韵,到了宋朝以后尤韵的轻唇音字与鱼虞模三韵合流,所以才押韵。其时否读fu,浦读pu。元以后否字和今天的fou音已经很像,于是这两个字就又不能押韵了。可以举两个宋词例证: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贺新郎·刘克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辛弃疾》)
当然,这里说的是宋词,宋词基本是反映宋朝实际语音的,但是写律诗、绝句就不同,必须按照隋朝陆法言《切韵》系韵书(平水韵就是这类韵书)那里传下来的音韵,所以即便是宋朝人写的诗,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让否和浦押韵。
三、水流的漩涡方向是自转造成的吗
地转偏向力对大气或者海洋之类巨大的系统才起明显的作用。楼主的实验可能是在家中或者是实验室的水池里进行的吧。像这样的小系统,如果存在机械搅拌的外力,它无疑将决定漩涡的方向:顺时针搅拌液体,它在北半球也不可能形成逆时针的漩涡。 如果不存在机械外力这样绝对主导的因素,形成漩涡过程中的液体会对多种因素都很敏感,是混沌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所谓的蝴蝶效应是起作用的。体系在相空间的不同轨迹纠缠但不交叉,形成极复杂的分形。任何微小的外力,都可能使体系偏离原轨迹进入紧邻的轨迹,而按新轨迹运行有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容器壁的凹凸、液体表面微弱的空气流动、液体本身的流动或者湍动的状态等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液体流动状态的因素都可能最终决定漩涡的方向。 在完全混沌的状态下,由于对外界众多条件的极度敏感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预测漩涡的方向是不可能的,虽然它是决定论的。但混沌状态与主导因素也是相对的,虽然这时漩涡方向仍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但当某一个或者一些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时,漩涡方向也会通过顺逆时针出现的概率变化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天纯Y - 助理 三级 举的例子就可能是地转偏向力影响较明显时的情形,逆时针占主要,但仍有呈相反方向的可能。
四、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结合推导出的速度公式是什么
速度公式是:v2'=[2m1v1+(m2-m1)v2]/(m1+m2);v1'=[2m2v2+(m1-m2)v1]/(m1+m2)。
动量定理: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Ft=mv‘一mv或Ft=p’-p;该定理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
(质点m在短时间Δt内受合力为F合,合力的冲量是F合Δt;质点的初、未动量是mv0、mvt,动量的变化量是ΔP=Δ(mv)=mvt-mv0.根据动量定理得:F合=Δ(mv)/Δt)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
动量定理应用的注意事项
1、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或可看作单个物体的系统,当研究对象为物体系时,物体系的总动量的增量等于相应时间内物体系所受外力的合力的冲量,所谓物体系总动量的增量是指系统内各个的体动量变化量的矢量和。而物体系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是把系统内各个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冲量的矢量和。
2、动量定理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当合外力为变力时F则是合外力对作用时间的平均值。
3、动量定理公式中的Δ(mv)是研究对象的动量的增量,是过程终态的动量减去过程始态的动量(要考虑方向),切不能颠倒始、终态的顺序。
4、动量定理公式中的等号表明合外力的冲量与研究对象的动量增量的数值相等,方向一致,单位相同。但考生不能认为合外力的冲量就是动量的增量,合外力的冲量是导致研究对象运动改变的外因,而动量的增量却是研究对象受外部冲量作用后的必然结果。
5、用动量定理解题,只能选取地球或相对地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忽视冲量和动量的方向性,造成I与P正负取值的混乱,或忽视动量的相对性,选取相对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是解题错误的常见情况。
扩展资料
动量和动能的区别和联系
①动量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平方成正比。即动量相同而质量不同的物体,其动能不同;动能相同而质量不同的物体其动量不同。
②动量是矢量,而动能是标量。因此,物体的动量变化时,其动能不一定变化;而物体的动能变化时,其动量一定变化。
③因动量是矢量,故引起动量变化的原因也是矢量,即物体受到外力的冲量;动能是标量,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亦是标量,即外力对物体做功。
④动量和动能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运动物体的特性,且二者大小间存在关系式:P2=2mE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能定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量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