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芯片周边产业有什么公司?
国内芯片较好的企业有华为海思,歌尔股份,豪威科技等企业。
二、青岛市主要产业是?
传统工业方面,青岛市在机车车辆、造船海工、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机械、橡胶、钢铁、食品酒水、轻工方面形成优势;新兴产业方面,在海洋产业、生物医药、直升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动漫创意、软件等方面也已具有规模。
三、苏州芯片产业排名?
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
和舰芯片制造(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
思瑞浦微电子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瑞晟微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颀中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鸿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雄立科技有限公司
吴江华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嘉盛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有限公司
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度亘激光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晶方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盛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益逻触控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快捷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
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思瑞浦微电子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苏州华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敏芯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上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四、芯片属于第几产业?
第二产业。
芯片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最近几十年,各国重视芯片行业的发展,该产业产值高,利润大。
五、世界芯片产业现状?
目前,世界芯片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美国、韩国和台湾是全球主要的芯片生产国家和地区。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和消费国。美国仍然是全球领先的芯片设计和技术创新中心。韩国和台湾在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方面具有竞争优势。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加,全球芯片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芯片产业也面临着供应链紧张、技术竞争激烈和国际贸易摩擦等挑战。
六、上海芯片产业有多强?
上海作为中国的科技中心之一,其芯片产业十分强大。上海拥有多家芯片企业,包括华虹集团、华润微电子、中芯国际、矽力杰等,这些公司在全球芯片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技术实力。
上海市政府不断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投入大量资金,以促进芯片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芯片产业生态。因此,上海的芯片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八、fpga属于芯片产业吗?
FPGA是什么?
通俗讲,FPGA就是芯片(你可以把理解为高级的芯片)。
英文全称: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中文解释: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独特优势:可重复编程+低功耗
FPGA和其他芯片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FPGA出现之前,所有集成电路都可以看是一栋建好的房子,房子建成后没办法再改变房子的主体结构。同时,在建造过程中会浪费掉很多材料。
FPGA就像是建房子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想建什么样的房子,都可以自由组合,想建成什么样随你,建的不好,可以重新建。这就是为什么被称为可编程。
九、西安有芯片产业吗?
有,很多。
截至目前,西安拥有集成电路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200余家,其中芯片设计企业100余家,其他产业链企业近100家。西安芯片公司: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英飞凌,华为海思,中兴微电子,紫光展锐,紫光国芯,哲库(通信芯片),中科芯,寒武纪(AI芯片),奕斯伟,地平线(AI芯片),小米,全志科技(智能处理器SoC、视频编解码),兆易创新,澜起科技,联想鼎道智芯,晶晨半导体,芯海(高精度ADC),中颖电子(电源管理芯片研发),科思科技,翱捷科技(蜂窝基带芯片、非蜂窝物联网芯片),龙芯中科,明微电子,国民技术,新华三(网络处理器芯片),长鑫存储(DRAM设计),大智微电子,芯动,联圣科技,宏晶微,上海华虹集成,平头哥(人工智能芯片、处理器IP授权),大疆,瀚博半导体,摩尔线程,登临科技,知存科技,天数智芯,云豹智能,新相微,云天励飞,创芯慧联,众星微,爱芯元智,宸芯科技,芯河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奥比中光,飞骧科技,WINSEMI,为旌科技,极芯科技,矽力杰(模拟IC设计),金升阳,美芯晟,辉芒微,慧智微,昂瑞微,昆腾微电子,瑶芯微,信芯微,苇创微,意瑞半导体,杭州瑞盟,Synopsys 新思科技(EDA软件、IP提供),群茂科技,海德威科技,国微思尔芯,合见工软,浪潮(服务器),万思微电子,速波微电子,恒拓微电子,创耀科技,德智科技,西安深亚电子,秦普电子等。
十、成都芯片产业的现状?
成都芯谷位于成都双流区,总规划总占地面积约44.8平方公里,已有189个注册项目入驻。将依托1.5万亩空港中央公园“井”字绿廊生态本底,聚焦“芯屏端网”四大细分领域,重点围绕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配套产业链,打造国际科创人才首选地、中国电子信息新一极和成都未来公园城市新典范。
2020年,双流区48家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704亿元,同比增长15.45%;2021年上半年53家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实现产值466.57亿元,同比增长54.87%。
目前,成都芯谷已获批国家“芯火”双创基地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中国信通院成渝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四川分院、赛迪研究院成都分院3个工信部直属研究院助力成都芯谷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