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地名大全?
武汉市:江岸区 江汉区 硚口区 汉阳区 武昌区 青山区 洪山区 东西湖区 汉南区 蔡甸区 江夏区 黄陂区 新洲区
黄石市:黄石港区 西塞山区 下陆区 铁山区 阳新县 大冶市
十堰市:茅箭区 张湾区 郧阳区 郧西县 竹山县 竹溪县 房县 丹江口市
宜昌市:西陵区 伍家岗区 点军区 猇亭区 夷陵区 远安县 兴山县 秭归县 长阳县 五峰县 宜都市 当阳市 枝江市
襄阳市:襄城区 樊城区 襄州区 南漳县 谷城县 保康县 老河口市 枣阳市 宜城市
鄂州市:梁子湖区 华容区 鄂城区
荆门市:东宝区 掇刀区 京山县 沙洋县 钟祥市
孝感市:孝南区 孝昌县 大悟县 云梦县 应城市 安陆市 汉川市
荆州市:沙市区 荆州区 公安县 监利县 江陵县 石首市 洪湖市 松滋市
黄冈市:黄州区 团风县 红安县 罗田县 英山县 浠水县 蕲春县 黄梅县麻城市 武穴市
咸宁市:咸安区 嘉鱼县 通城县 崇阳县 通山县 赤壁市
随州市:曾都区 随县 广水市
恩施州:恩施市 利川市 建始县 巴东县 宣恩县 咸丰县 来凤县 鹤峰县
仙桃市:沙嘴街道 干河街道 龙华山街道 郑场镇 毛嘴镇 剅河镇 三伏潭镇 胡场镇 长埫口镇 西流河镇 沙湖镇 杨林尾镇 彭场镇 张沟镇 郭河镇 沔城回族镇
通海口镇 陈场镇 工业园区 沙湖原种场排湖渔场 五湖渔场
潜江市:园林街道 杨市街道 周矶街道 广华街道 竹根滩镇 渔洋镇 王场镇 高石碑镇 熊口镇 老新镇 浩口镇 积玉口镇 张金镇 龙湾镇江汉石油管理局
潜江经济开发区 周矶管理区 后湖管理区 熊口管理区 总口管理区 西大垸管理区 运粮湖管理区 高场原种场
天门市:竟陵街道 侨乡街道 杨林街道 多宝镇 拖市镇 张港镇 蒋场镇汪场镇 渔薪镇 黄潭镇 岳口镇 横林镇 彭市镇 麻洋镇 多祥镇干驿镇 马湾镇 卢市镇
小板镇 九真镇 皂市镇 胡市镇 石河镇佛子山镇 净潭乡 蒋湖农场 白茅湖农场
神农架:松柏镇 阳日镇 木鱼镇 红坪镇 新华镇 宋洛乡 九湖镇 下谷坪土家族乡
二、湖北李子品种大全?
比如说黑布朗,李子,西梅,还有5月早生李子,都是湖北省会种植的李子品种。还有红心,李子,苹果,李子,都是湖北省会种植的呢,
三、湖北鱼类名字大全?
长江从中穿过,各种湖泊点缀其中,湖北水资源丰富,水产资源发达,各种水产鱼供应全国。湖北有哪些水产鱼呢?
湖北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乌鳢、黄颡鱼、鳜鱼、斑点叉尾鮰等10个常年上市品种鱼。
最大牌的鄂州梁子湖产的武昌鱼;最鲜嫩的鱼是清江鱼;最霸气的鱼是黄鳝;最傲娇的鱼是丹江口翘嘴鲌;最肥美的鱼是赤壁鳜鱼;最滋补的鱼是财鱼。
四、湖北锅子做法大全?
1. 将各种野味收拾干净,把鸡、鸭、兔、肉剔下成片,分别装盘;
2. 各种骨架入入铁锅中添水盐、姜末煮成鲜汤后捞出骨架;
3. 酸菜切丝;
4. 河蟹去胶;
5. 鹌鹑一切两半;
6. 蛎黄择净杂质;
7. 粉丝开水泡好;
8. 将酸菜放入火锅底添煮好的野味汤,用调料尝好味;
9. 待火锅汤开后,配好的各种野味和配菜,调料用小碟装好一同上桌供蘸食选用。
五、湖北炒米的做法大全?
糯米放入盆中,用清水浸泡4小时,锅中加水,放入蒸屉,铺上纱布,放入糯米,盖盖大火蒸35分钟,蒸好放入簸箕里,均匀摊开,放阳台上晒一天,用手搓散,晒4天,锅烧热,放入400g盐,把盐炒热,放入糯米翻炒,炒膨胀后用滤网把盐过滤即可。这样香喷喷炒米就做好了。
六、湖北藕汤做法大全?
材料
猪肋排500g,莲藕500g,葱段4段,姜片4大片,料酒2茶匙(10ml),盐2茶匙(10g),胡椒粉2茶匙(10g),鲜香菜适量
做法
1、猪肋排用流水清洗干净,剔去多余的油脂、血块,用厚背厨刀剁成6cm左右的小段。
2、莲藕切去两头的蒂,纵向刨开成两半,清洗干净,检查藕眼内有无残余泥沙,再切成长边约6cm的滚刀块。
3、烧开一锅水,将排骨段放入沸水中汆烫,水重新沸腾后撇去血沫,反复撇几次直到没有血沫冒出,捞出排骨沥干。
4、将排骨段放入汤锅中,加葱段、姜片和料酒,注入3/4锅的温水,盖上锅盖,大火烧开,煮15分钟。
5、打开锅盖,放入莲藕块,将锅盖盖严,大火煮开后调成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炖煮,炖1小时。
6、熄火后捞出葱段和姜片不用。
7、炖好的莲藕排骨汤中调入盐、胡椒粉即可。在准备食用前调入鲜香菜调味。
七、湖北火烧的做法大全?
1、准备用料。面粉400克、水240克、酵母2克、五香粉1小勺、盐2克、色拉油20克、面粉30克、芝麻油10克。
2、面粉加入酵母和水,用筷子搅成絮状。再揉成光滑面团,盖上保鲜膜放到温暖湿润的地方开始发酵。最后发酵成蜂窝状。
3、面团移到揉面垫上,再次揉光滑,排出面团的气体。再分成8个小面团松弛一会。
4、面团松弛的时候做油酥。油酥材料混合在一起,搅匀即可,芝麻的量随意。
5、取一个面剂子,擀开成橄榄状,均匀抹上油酥。卷起来。
6、搓细搓成长条。长条再绕起来卷一圈成饼状,就如同大大卷那样卷就可以,最后的收口压在下面。
7、再次按扁擀开,火烧的饼胚就做好了。做好的饼胚要松弛一会,最终最初来的火烧才会更加喧软。平底锅不放油,放入饼胚烙至两面变硬。
8、烤箱预热200度,放入火烧烘烤15分钟即可。
八、湖北面食做法大全?
财鱼也叫黑鱼,财鱼面可是潜江过早界的翘楚。把西红柿、青椒爆炒后,倒入煮好的面里,配上浓浓的汤头,嫩嫩的财鱼肉,营养丰富又很够味。财鱼不仅有很大的营养价值,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2襄阳:牛肉面
已有60多年历史的襄阳牛肉面,是襄阳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牛肉面做法简单:水开后将面下入锅内,煮开后捞起,加香油凉拌。吃时,把面放进开水中烫热,加上熬好的牛肉、牛杂及其它佐料即可
3
沙市:早堂面
荆州人过早,过的是一种生活,过的是一种文化,过得更是一种精神。
早堂面是荆州著名的传统早点,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富含胶原蛋白和多种营养成份的高汤,高汤是用活鳝鱼、五花肉、猪大骨熬成。
面条煮熟后,并放入用肥猪肉制成的小码,用鸡脯肉、瘦猪肉、酥鳝鱼等制成的小码及猪油、葱花等。面条柔韧、爽滑,汤鲜而不腻。早堂面如果细分还有“小连面”,“中连面”和“大连面”,划分的标准是加“码子”。
4
郧阳:酸浆面
郧阳酸浆面是十堰地区一道知名的面食,是一道地道平民美食。郧阳酸浆面也叫酸菜杂面条,是鄂西北重镇郧县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夏天食之能祛油腻助消化、消暑开胃;冬天食时多调些辣子油、胡椒粉,能开胃祛寒、增强食欲。
0
5
宜昌:红油小面
宜昌是著名的宜居城市,而备受市民推崇的小吃“红油小面”,当仁不让地成为最能体现宜昌城市文化的名片。
汤汁浓香麻辣,色泽红亮,爽滑带壬,味道咸鲜香辣,因此得名红油小面。由于价格低廉,味道独特,是当地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独特佳肴。许多来宜昌工作或学习的外地人,也喜欢入乡随俗爱吃红油小面过早。
0
6
黄冈:鱼面
鱼面是湖北地方特产,尤其是在湖北的黄冈、黄梅一带最为传统正宗。传统风味的鱼面被称为黄梅人最拿得出手的土特产。
鱼面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煨汤,可热煮,可油炸,可生炒,还可以做火锅主料等,其中将鱼面与肉骨煨汤热煮,是鱼面最传统也是最美味的吃法。鱼面易贮耐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九、湖北省会简称大全?
湖北省省会简称“鄂”,缘于省会城市武汉市之武昌,自隋代起曾多次被称为鄂州。而卾州又与鄂王城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夏商时代的鄂国和两周时期楚公的笫二个儿子鄂王都在这里建都,春秋时期,鄂王城作为楚国的国都持续200余年直到楚文王迁都至郢。
秦统一六国后,先后在鄂王城所在地及鄂州市设县,名为“鄂”,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州建都改为“鄂县”,因鄂王城东南约10公里处有武昌山,逐取以武而昌之义,改名为武昌县,到隋朝,鄂王城日益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从此武昌多次被作为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简称为“鄂”。
十、湖北别称大全及由来?
湖北的简称,让不少网友感到好奇,为什么湖北叫鄂呢?这个鄂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由来又是怎样的?感觉适合湖北的简称还有很多,例如荆、汉、楚等,可能这几个字大家更为熟知,也了解背后的历史,那鄂又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含义?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所有省份的简称里,湖北的简称“鄂”比较奇怪。首先,这个字比较奇怪,这个字除了作为地名来用,我们平时几乎见不到这个字。那么这个“鄂”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人们印象里,湖北之地古属荆州,曾为楚国核心区域,因而被称为“荆楚大地”,其文化风俗也被称为”荆风楚韵“。
那么问题来了:湖北省的简称为什么不是荆或楚呢?
一,为什么不简称荆?
《尚书 禹贡》记载:“荆及衡阳惟荆州”。
这是荆州之名的源头,成为古九州之一。
以荆州命名,有个说法:当地多产一种落叶灌木,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可入药。
湖北省西北部有一座蜿蜒高耸的山脉,遍布这种灌木,因而被命名为荆山。
湖北省也有荆江,是长江中部从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别称。
古人用“荆襄”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区。也用古九州中的“荆扬”(荆州和扬州)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千多年前,楚先王熊绎带领荆山人民劈荆斩棘,使楚国从一个弱小之邦发展成天下霸主。
楚文王时迁都于郢(今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定都长达四百余年。
因而有“荆山楚源”之说。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汉朝时,荆州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三国时期,荆州为群雄逐鹿之地;
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宋代,在今湖北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
在历史上,以“荆”字冠名的是最大行政区,今湖北省大部分长期属于荆州辖境。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何况已有以古九州用做省份简称的,如河南省之“豫”,河北省之“冀”。
可见,用“荆”做为湖北省的简称挺合适。但事实却未如此。
据说反对的声音主要在于:
其一,“荆”字本意代表一种贬义:
荆常与有刺的棘丛生,如荆棘,象征坎坷多难;
“荆”字从艸,从刑。指一种"鞭打犯人的专用枝条",也是一种刑具,例如荆革、负荆请罪;
寓意贫寒穷苦,如荆柴、荆门、荆室、荆钗裙布(以荆枝为钗,粗布为裙)。
其二,行政区重合。
今湖北省已有个地级市--荆州市,若湖北省再简称“荆”不合适。
二,为什么不简称楚?
先秦时期,楚国先后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统一南方诸国,逐鹿中原,疆域辽阔,威震天下。
在春秋阶段,晋、楚国百年争霸是主要历史事件,以致有“楚材晋用”的成语;战国时期,楚国是秦国统一进程的强敌。
即使到了秦末,以项羽为首的楚人集团成为推翻强秦统治的中坚力量,“亡秦必楚”、“四面楚歌”成为著名的历史典故。
孙俪主演的热播剧《芈月传》讲述的是,楚国公主芈月远嫁秦国,最后成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
自古荆、楚通用,指代楚国、江汉流域甚至南方:
“荆岑”指荆山,泛指楚国境内高山;
“荆吴”指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诗经 商颂》中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
“楚天”泛指南方天空。
楚国在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里,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它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
湖北,则是楚文化的核心地区,楚国的中心、祖陵以及大多数文物精华,都在于此。
楚地及楚文化,千百年来被人们歌颂。
例如屈原创作的“楚辞”,以及“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楚水逢乡雁,平陵忆故园。”等。
可见,“楚”字很有文化韵味,而且比“荆”字多了雄霸之气。
于是在现实中,在湖北,除了车牌上是“鄂”,在很多方面多用“荆楚”指代湖北。
例如荆山楚水、荆楚健儿、凤鸣楚天,有著名的《楚天都市报》,人们也喜欢用“楚”取名字等等。
同时,很多人认为把湖北省的简称改为“楚”,更符合历史文化和现状,对湖北省的发展会更有影响力和推动力。
2011年,湖北省工商联开展湖北商人征名活动,“楚商”高票当选。湖北省也每两年召开一次楚商大会。
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主要在于:
其一,“楚”字本意含有贬义。
《说文解字》中解释“楚”字:“丛木也。一曰荆”。荆、楚均本指一种枝干坚韧的灌木。
因而“楚”字的本意也指古代的刑杖,如捶楚、楚掠、楚挞。
它也有“痛苦”之义,如苦楚、痛楚、凄楚等。
其二,楚国疆域广阔,楚文化辐射范围广,难以以点代面。
《战国策 楚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
楚国鼎盛时的疆域,覆盖今湖北、湖南省全部,以及陕西、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的一部分地区。
楚文化辐射范围广,影响深远。
例如楚的国都并不只在湖北省,陈(今河南省淮阳)、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等均曾为其国都。
很多地方也有楚文化遗存。例如项羽故里的江苏省宿迁在弘扬“西楚文化”,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题匾是湖南文化的名片。
因而有人担心,如果湖北省简称楚,既没有唯一性,也会引起其它省的异议、反感。
其三,“楚”地名文化在湖北早已失传。
随着楚国被秦国攻灭,带“楚”字的地名在湖北逐渐消亡,更少见于官方语言中。
自楚亡的几千年以来,湖北之地的行政区划名称里,无论路、道、州、节度使、布政使司、行省、省,还是军、郡、府、直隶厅、行政督察区、行政公署、县、区里,都鲜见“楚”字。
这说明,楚文化未能得到很好地传承。
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三,为什么不简称汉?
湖北之地与“汉”字渊源颇深。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在湖北省汇入长江;
白居易的《和答诗十首 和思归乐》中有“汉水照天碧,楚山插云青”;
湖北省有广袤的江汉平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
隋代在湖北之地设有汉江郡、汉阳县,宋代设有汉阳军(地方行政单位),元至清代均设有汉阳府;
民国时期,设有汉口市,且为国民政府直辖,1947年底成立江汉行政公署。
而且,也有以河流做简称的省份,例如江西的“赣”(赣江)、湖南的“湘”(湘江)。
可见,以“汉”做为湖北省的简称,看似也贴合。
但是笔者认为:
其一,“汉”之简称,适合武汉市而不是湖北省。
汉江在流入武汉时汇入长江,因而武汉又称“江城”。
现在省会武汉的市辖区里,就包括有江汉区、汉阳区、汉南区。
武汉也往往简称“汉”,如媒体经常报道 “***来汉”。
另外,陕西省地级市汉中,是汉江的发源地,曾设有汉中郡(辖地包括湖北省西北部),也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而它也自称为“汉”,媒体经常报道“***来汉***”。
当然,汉中只是个地级市,是无法与国家级中心城市武汉比拼的。
其二,“汉”字涵义广大。
“汉”文化的影响深远,已衍生出汉人、汉族、汉服、汉字等代表中华民族、中国的深厚涵义。
显然,“汉”字比“楚”字的涵盖面更广,湖北省更加承载不起。
四,为什么不简称郢?
楚国曾定都于郢(yǐng,今荆州市荆州区),长达四百余年。
因而郢也代称楚国。例如“郢人”指楚国人,有成语“郢书燕说”。
《史记 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
楚国迁都寿春之后不忘故国,仍称国都为“郢”,并将所居的村落改用“郢”的称谓。
例如在安徽省一些地方,至今遗存有带“郢”的地名。
可见,在地名方面,郢比楚幸运,传承了楚文化的香火余脉。
但是,郢字比较生僻,而且与“楚”字类似,涵盖范围广。
五,为什么简称鄂?
我们来看看“鄂”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一眼看到这个“鄂”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鳄鱼的“鳄”,这两个字长得很像。其实在古代,这两个字就是通假字,它的意思就是鳄鱼。
在远古时代,大概四千多年以前,长江、黄河流域分布着大量的鳄鱼。这种鳄鱼在古籍里的名字叫“鼍(tuo2)”,鼍就是今天的扬子鳄,已经属于濒危保护动物了,但在四千年前是很多的。当时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就以捕鼍为生,他们的图腾就是鼍,他们的部落名字叫噩。
这些字长得很像,因为在古代,鼍、噩、鳄、鄂都是通假字,意思都是鳄鱼。所以后来这个部族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国,就叫鄂国。这是鄂国第一次出现。
鄂国的位置在现在山西一带的黄河边。它的出现非常早,在夏商时代就有了。而到了周代,周成王把他的弟弟叔虞封于山西,建立了一个新的国,这就是强大的晋国,可见鄂国要比晋国的历史久远得多。
但晋国发展起来后,就把鄂国吞并了,鄂国遗民就开始往南逃难,逃到了现在河南南阳一带,南阳现在仍然有鄂山为证。后来鄂国又惹了周王室,周又派人讨伐鄂国,鄂国人又继续开始往南逃难,逃到了今天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边。
鄂国人一路从山西逃到湖北,心想这下够远了吧,可以好好过日子了吧,就在鄂州建立了一座鄂王城,作为鄂国的国都,准备好好过日子。现在湖北鄂州的大冶仍然有鄂王城的遗址。
让鄂国人没想到的是,湖北这里也有一个和晋国一样强大的国家,名叫楚国。楚国的第六任君主熊渠看鄂国好欺负,也带兵来打鄂国。鄂国一下就被灭了,这个历史悠久、一路逃难的国家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虽然鄂国没有了,历史并没有忘记鄂国。楚国吞并鄂国后,看鄂国的鄂王城建得不错,风水极好,就把楚国的国都也定在了鄂王城。从此开始鄂王城就一直是楚国的国都,直到两百年后,楚文王才把国都迁到郢,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
历史没有忘记鄂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在鄂王城这里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鄂州设立了鄂县。“鄂”这个地名就开始一步步延续下来。
鄂县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国时代,孙权把自己吴国的国都定在了鄂县,还给鄂县改了名,叫做“武昌”,意思是武运昌盛。大家注意,孙权的“武昌”是指鄂州,不是现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
也就是说,虽然鄂国没有了,但“鄂”这个字已经是深入人心了。隋朝时,鄂县升级了,建立了鄂州,下辖江夏、武昌、永兴、蒲圻四个县。江夏县,就是现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武昌县,就是现在的鄂州,蒲圻县就是现在的赤壁。
在湖北历史上,这是“鄂”字第一次作为高级别行政区的名字出现,后来唐宋都沿用了鄂州的建制。大家都知道,岳飞去世后被南宋朝廷追封为鄂王。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湖北先是叫做荆湖省,后来又叫湖广省,省会都在鄂州,这个鄂州是现在的武汉武昌。因为省会一直叫鄂,历史上也一直叫鄂,所以湖北省经常被称作“鄂省”,渐渐地“鄂”就成了湖北省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