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感知:物联网通过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技术,实现对物体信息的随时随地获取。这种数据收集方式多样,包括数据收集的多点化、数据的多维化和网络化。感知层面不仅涉及对单一现象或指标的全面感知,还包括对各种物理现象的普遍感知。
2、可靠传输:物联网通过公共网络(如互联网、电信网)和专用网络(如电网、交通网)建立实体间的广泛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包括多种接入形式,实现异构互联,形成“网中网”的结构,确保物体信息的实时、准确传递。
3、智能处理与决策:物联网运用云计算、模糊识别和数据融合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智能化的控制。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物联网的信息流动过程中,从感知到传输到决策,为控制提供支持,并在物联网中实现众多物体之间的互动。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源于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Auto-ID中心的构想,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为EPC系统的“物联网”概念。1999年,该中心首次提出“物联网”一词,主张将RFID与互联网结合,实现对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物品的标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