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物联网 > 动物细胞培养为什么用液体培养基不用固体的

动物细胞培养为什么用液体培养基不用固体的

一、动物细胞培养为什么用液体培养基不用固体的

动物细胞的培养对营养的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辅酶、核酸、嘌呤、嘧啶、激素和生长因子等,其中很多成分系用血清、胚胎浸出液等提供,在很多情况下还需加入10%的胎牛或新生牛血清。血清是一种很好的营养物质,绝大多数细胞在含有胎牛或新生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得最好,但它的来源比较困难,而且它的成分不确定,使得生长过程不易检测控制。任何血清使用前必须经过鉴定,只有无菌、无内毒素、无溶血或低溶血、 蛋白质以及营养素达一定标准以上的血清才能使用。有的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用渐适法可使本来需要血清的细胞适应于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

动物细胞培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所以对这些条件严加控制,可以大幅度促进生长。例如,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在控制pH的情况下,比在可变pH的情况下生长得好得多。另一方面,动物细胞生长缓慢,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又比微生物为大,因此常用空气、氧、二氧化碳和氮的混合气体进行供氧和调节pH。这不仅增加了培养的代价,也给过程的检测控制带来了困难。动物细胞培养还需要防治污染问题,细菌、真菌、病毒或细胞均可致动物细胞培养物的污染。而生物的组织材料、操作者自身、培养基、各种器皿以至环境均可引起污染。显著污染的标志是培养基pH值迅速改变,外形模糊,甚至出现漂浮的集落。 污染通常表明操作者技术上的失误或设备及用具出了毛病,特别是小牛血清的支原体污染及组织材料的污染问题更难以对付。

动物细胞培养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是必须附壁即附着在固体表面生长,当细胞布满表面后即停止生长,这时若取走一片细胞,存留在表面上的细胞就会沿着表面生长而重新布满创面。从生长表面脱落进入液体的细胞通常不再生长而逐渐退化,这种细胞的培养称为单层附壁培养。附壁培养的细胞可用胰蛋白酶、酸、碱等试剂或机械方法处理,使之从生长表面上脱落下来。

基于上述原因,我想液体培养基更能满足动物细胞的培养条件吧!当然动物细胞也可以用固体养基培养,比如,最初科学家进行的动物细胞培养,就是将一些神经细胞放在凝固的鸡胚上培养的。

二、DNA+与RNA的区别

分布不同(dna主要在细胞核,rna主要在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不同(dna特有的是胸腺嘧啶T,ran特有是尿嘧啶U),五碳糖不同(DNA是脱氧核糖,rna是核糖),结构不同(dna是双螺旋,rna是单链)  相同点:都含有磷酸和鸟嘌呤  腺嘌呤  胞嘧啶。   组成是相似的,都有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五碳糖、一分子的碱基组成。

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为储藏遗传信息。DNA 分子巨大,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的含氮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及胸腺嘧啶;戊糖为脱氧核糖。

1953 年美国的J.D.华生、英国的克里克与韦尔金斯描述了 DNA 的结构:由一对多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糖 -磷酸链在螺旋形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

核糖核酸(缩写为RNA,即Ribonucleic Acid),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RNA由核糖核苷酸经磷酸二酯键缩合而成长链状分子。一个核糖核苷酸分子由磷酸,核糖和碱基构成。RNA的碱基主要有4种,即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其中,U(尿嘧啶)取代了DNA中的T。

三、所谓的大山羊小山羊是什么病?

其实应该是 大小三阳 所谓“大小三阳”是指进行“乙型肝炎抗原二对半检查”(简称为乙肝二对半)的二种不同结果。“二对半”中的第一对是指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第二对是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另外第三对是核心抗体(抗-HBc) 和核心抗原(HBcAg)。由于在肝细胞中,核心抗原已被全部装配成乙肝病毒,血清中没有游离的核心抗原,故在周围血液中只能检测到第三对中的半对,即核心抗体,故称二对半。 “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检测均是阳性。一般认为,“大三阳”传染性相对较强,同时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小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检测均是阳性。“大三阳”和它的区别是前者E抗原阳性。它通常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针对E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一般认为“小三阳”的传染性较小。但对于一些E抗原和E抗体均为阴性的人,它所感染的乙肝病毒可能是已经产生突变的病毒株感染,它不能表达E抗原和E抗体,但是如果检查乙型肝炎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BV-DMA)依然阳性,表示病毒血症存在,仍然具有传染性。 无论“大三阳”抑或是“小三阳”,只是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均不能反映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因而不能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要想了解肝功能的情况,最好是定期(3个月至6个月)到医院作一次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检查。 “两对半”,“大三阳”与“小三阳” 什么是“大三阳”,“小三阳”,以及“两对半”,原来“大三阳”是指在乙肝检查中 HbsAg阳性, HBeAg阳性,抗HBc阳性。“小三阳” 是指在乙肝检查中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两对半” 是指在乙肝检查中HbsAg、HbeAg, 抗HBs、抗Hbe,抗HBc。 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检测“两对半”,已为众所周知。近年又出现“大三阳“和“小三阳”的称法,并在谁重谁轻问题上存在误区。其实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在“表抗“和c抗体均为阳性的基础上,如果e抗原也是阳性,即被称为“大三阳”,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常同时伴有乙肝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阳性,说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仅有e抗体阳性,即被称为“小三阳”,表示病毒已基本停止复制,若乙肝病毒DNA阴性,则基本不再具有传染性。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认为“大三阳“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希望从“大三阳“尽快转为“小三阳”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真正决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是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大致有下面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有一小部分“小三阳”患者,其乙肝病毒DNA仍然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仍然活跃,且有可能是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结果,患者的病情可能较重和发展更快,应加以注意。第二种情况‘无论患者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又没有明显的症状,都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不能诊断为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多数人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当时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无力清除病毒,容忍乙肝病毒与其长期和平共处,而成为携带者的。第三种情况,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或伴有临床症状,或有肝脾肿大等,则应该判定为乙肝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以尽快控制活动性肝病。因为我国绝大多数肝硬化、肝癌患者,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反复肝病活跃的过程。换句话说,只要没有活动性肝病或能避免慢性肝病的反复活跃,就能有效地阻止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医学研究还证明,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每年有5%-10%的“大三阳”者自然转为“小三阳”。自然转阴对每个“大三阳”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机会,但具体何时发生,目前还没有办法确定。因此,建议“大三阳”者不必过分担心。即使试图用抗病毒药将“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也必须选择肝功能异常者,治疗才有反应。 肝病患者的禁忌食物: 1忌口:酒,羊肉,南瓜及生冷硬食品 少食 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咸肉、全脂牛奶 2控制食量到7-8成。 3适当休息,防止过度劳累。 4控制自己的情绪。 5男性已婚患者应控制房事。 (1)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如蛋白、血小板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极时也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2)医源性传播:通过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乙肝病毒。 3)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传播(称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3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垂直传播是我国乙肝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父婴传播可能和生殖细胞中带有病毒或父亲和孩子的密切接触有关。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体内,再由血液进入肝脏。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乙肝病毒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乙肝病毒。 (6)西安医科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以传播乙肝。可见由消化道进入人体的乙肝病毒也能进入血液,从而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

相关推荐